
近日,我院宁静老师团队在《Journal of Rural Studies》(中科院1区TOP期刊)上发表题为“Decoding rural territorial heterogeneity: Optimization pathways via Pole-Field-Area-Net structure analysis”的科研论文,揭示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发展类型。
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,城乡关系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经济现象。城市成为强大的磁石,呈现出明显的“极化效应”,使农业和农村的价值功能边缘化,导致农村要素流失,农业价值被边缘化,乡村陷入“要素流失—功能退化—治理虚弱”的循环,由此出现的“乡村病”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瓶颈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率先抛弃单一农业补贴,转向“地域导向”政策,通过城乡功能互补与资本重组打造弹性系统;中国则以乡村振兴战略对接这一全球转向,把“补短板”升级为“双向对流”,旨在让乡村不再被动等待反哺,而是与城市形成优势互补、要素互通的共生格局。探究乡村地域系统的发展类型和空间结构,提出差异化的有效优化路径仍面临挑战。
聚焦上述科学问题,研究团队建立“极-场-区-网”框架,揭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演变模式;进而利用熵权TOPSIS法、引力模型、K-means聚类、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厘清乡村资源模式及其交互强度;搭建可视化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(URIN)结合其功能特征和发展短板,提出了差异化的优化发展路径,实现从“机理揭示”到“路径落地”的闭环研究。
研究结果表明:(1)研究区乡村地域系统通过6个村庄发展极、4个乡镇发展场和10个村庄发展区形成空间上相互连接的网络;(2)结合地域资源指标能够识别其空间异质性,界定了乡村发展的空间轨迹;(3)利用功能比较优势定制发展路径,归纳出适用于不同地域的农村适应性治理的连贯框架。


(论文部分插图)
我院宁静副教授为通讯作者,第一作者为宁静老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孙宇,WilliamHill中文为第一署名单位,该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1971217)的资助。
文章信息:Sun Yu,Ning Jing. Decoding rural territorial heterogeneity: Optimization pathways via Pole-Field-Area-Net structure analysis,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,120 (2025) 103840 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rurstud.2025.103840